瀏覽人次/ 140人 || 目前總票數/0票

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設計組-藝設四乙-設計組 / 徐琬淩

作者介紹

|就 學 經 歷| 。2022 畢業於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藝術與造形設計系 。2018 畢業於台中女中 |得 獎 經 歷| 。2021 台灣陶藝獎-創作組 評審特別獎 。2021 苗栗陶藝術節 佳作 。2020 苗栗陶藝術節 佳作 。2020 系展《嶄-the new dawn》入選 。2019 系展《naissance》優選 |個 展 經 歷| 。2022 《境.物》徐琬淩 陶藝創作個展

作品介紹

大學在羅老師的指導下進入陶藝世界後,我將陶藝結合雕刻生物的愛好做了一些作品,大學期間,主要訓練自己表達人物塑像安靜的神態。 作品特色: 抵抗「陶」原先給人厚重大器的形象,我在構圖上喜歡細緻、輕盈地延伸。我用雕刻留下內心想像的動態,定格在飛舞的、漂浮的一瞬間。 此外,陶藝釉藥在不同組成成分下,會展現豐富的變化,我喜歡探索各種各樣的顏色、肌理質感,並運用在作品之中。這是陶藝材質表情得以如此豐富的原因,也因此吸引我去創作它。

影音作品

檔案作品

檔案作品1:反面

主作品

世事隨時間流淌方向變化,一物之進,亦另一物之退。 透過兩方截然不同的釉藥與正反造型塑造,思考人類推動時代變遷帶來的傷害與希望,在向進的同時,也去觀測背道而馳的某件事物。 當反面立場映入眼簾,該選擇正視哪一邊?(本件作品獲 2021 台灣陶藝獎創作組 評審特別獎。)

檔案作品2:海洄間

副作品

「航行在海面時,永遠看不見200米以下、光線無法抵達的深海有些什麼。」 本件作品表達我對海的憧憬、對自然的謙虛,它包含兩個成分: 海底沉睡的巨人與在海面航行的木船,兩者相對位置建構海的層次。觀者可從中感受我眼中渺小的自己,以及海的深沉神秘。

檔案作品3:森寂處

透過陶的雕刻,將我所嚮往的寧靜生活具象化。 人類社會發展至今,人與自然環境相輔相成、卻也彼此抗衡,而我始終是憧憬與敬畏著,這是木屋等人造物,僅佔據作品極小部份的原因。 森林巨人的髮絲如樹枝般延伸、如藤蔓般纏繞,羊群與小木屋安然地棲息其中。

檔案作品4:熔華下

曾看過一段珍貴影像資料,是國外攝影師以無人機第一人稱視角拍下冰島火山爆發的影片,雖然最終無人機因高溫墜毀,這個影像資料卻廣為傳播,也讓遠在地球另一邊的我能看見。自此以後我對熔岩地貌有了很多的想像,創作此件陶藝作品,是我抒發這些異想的方式。

檔案作品5:重來1760

倘若歷史走向發生變化,所謂先進、所謂科技發達是否將呈現不同面貌? 微小的「因」堆疊,構建成如今的「果」,原來走的每一步路、拐的每一個彎都會導向不同的時代風景。 這件作品靈感來自蒸氣龐克文學,它構建了一段假想歷史,帶領人類走入一段有著完全不同世界觀的虛擬未來,以直觀的方式反思人類文明與歷史。(本件作品入選2020-2021 FRANZ RSP法藍瓷光點獎學金, 2020系展)

檔案作品6:重來1760-女孩

「重來1760」系列雕塑靈感來自蒸氣龐克,很大部分這類風格的作品都以金屬為媒材。 我思考著,金屬也來自土,何不用土做做看? 透過多次釉藥實驗模擬金屬質感,金屬結晶顆粒恍若歲月痕跡的斑駁鏽蝕,燒成後並沒有再經過作舊處理,每一處細節皆為天然的釉色。 除了金屬質感的開發,我將1760年工業革命時代的人物衣著時尚融入雕塑,將之結合機械零件元素,讓視覺上聯想過往歷史的同時,在奇幻詭異的機械造型中看見與現在主流思想全然不同的未來感。

檔案作品7:浪之徑

本件作品靈感取自海浪。 在我的印象中,海浪是活潑的,畫面呈現上也比較具有動勢。 釉色上,淡藍色絲狀晶體搭配藍色琉璃釉,並以珊瑚系的雕刻,搭配顆粒分明似礁岩的釉面。

檔案作品8:林幽幽

常覺得樹木像從土壤溫柔延展的手,乘載包容土地上的一切白噪音。 「蟬噪林逾靜,鳥鳴山更幽。」 我以多種大地色系釉自由地混合搭配,參考樹皮加上木質感雕刻,看著它彷彿能聽見蟲鳴鳥叫,讓思緒抽離城市喧囂。

檔案作品9:盼.pdf

我以黃土為基底製作,並用白瓷漿刷塗成白色,留下筆刷痕跡,部分混和高溫色粉刷塗,追求鮮豔明亮的顏色,營造春意盎然的視覺,對比到女孩的憂鬱表情,讓觀者自行揣摩、想像女孩視線聚焦遠方、而非周遭美麗風景的原因。(本件作品獲 2020 苗栗陶藝術節 佳作。)

檔案作品10:在冷卻之前

當生命消逝,炙熱燃燒後終歸會如火成岩一般漸趨沉寂,與泥沙岩石融合陷入沉睡,再也不會醒來。 人生苦短,所求僅是與我所熱愛相伴,直到生命冷卻那天到來。(本件作品獲 2021 苗栗陶藝術節 佳作。)